今年的7月29日是第15个全球老虎日。横跨吉林、黑龙江两省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,是我国东北虎、东北豹历史天然分布区。地域辽阔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,既没有围墙、栅栏,没有人造景观、游乐场地,也没有供游客观赏动物的交通车。这是一座怎样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共生共享的“公园”呢?我们一起走进虎豹之境,探访“数字林海”里的生态密码。
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之前,该区域就分布着100多个村庄,因此公园建成后,这些村庄仍被包围其中。目前,部分村民已完成生态搬迁,但仍有一万多名村民在此生活,那么,随着东北虎种群逐步扩大,人与猛兽该如何相处呢?
珲春市杨泡满族乡松林村位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,村民谷宝臣安装在树上的摄像头多次拍摄到东北虎进村的画面。谷宝臣表示,他在巡山时发现,上个礼拜有老虎在附近走过,因那两天下雨地面泥泞,老虎留下了脚印。他还提到,从脚印和与人手的对比来看,这只老虎非常有劲、十分壮实。
▲谷宝臣巡山时发现的东北虎脚印
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资产保护处四级调研员孔维尧称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我国属于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区域,但在老虎的分布区,它是人口密度比较高的一个区域。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以及周边区域的村屯有100多个,有林场70多个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,这就对我们人虎冲突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为了减少人兽冲突,园区工作人员结合东北虎进村的路线和相关数据,划定了重点防护区域,并在进山路口布设了探头及警示牌,提醒村民远离危险区域。同时,依托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航及近3万台红外相机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构建了大数据监测系统,实现了对虎豹公园全天候、立体化监测。
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处处长王巍介绍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2018年上线运行以来,累计监测采集各类数据6500余万条,实现对30多个物种的昼夜识别,其中东北虎、东北豹的物种识别率达90%以上。通过优化人工智能算法,精准判别出东北虎、东北豹的个体信息,它在防范人兽冲突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他们建立了直达到村屯、社区一线的预警监测、预警工作机制,24小时的预警预报,当虎豹等猛兽靠近村屯3公里的区域内,监测系统会发出自动预警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.2万余次,有效降低了人兽冲突风险。
▲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
此外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与林业、边境派出所、森林公安等相关单位共同构建了网格化包保体系,加大人工和视频巡护频次,目前,各巡护队伍已累计巡护9.5万余次,巡护总里程达49万公里。(记者王亚平 耿瑞华 孙春雷)

关注精彩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