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 三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,深化运用“四种形态”,加强纪律教育,强化纪律执行,用好第一种形态,主动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。

自2025年2月专项普法活动启动以来,市法院、市检察院、市司法局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税务局等二十余个部门联动,以“技术赋能+精准普法+协同解纷”为抓手,将法治阳光播撒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角落,为大连振兴新突破注入强劲法治动能——

电子营业执照在7个场景全面落地,51.14万户经营主体已下载使用;法院先行调解案件2.18万件,成功率达76.81%;金融机构累放贷款超350亿元,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9.2%……

记者在近日采访中了解到,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,是大连市以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为理念,全市多部门协同发力、精准施策,持续深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的生动实践。

技术破壁 让服务“跑”在需求前面

市市场监管局完成电子营业执照接口开发与维护,实现认证登录、数据查询等关键功能,已在大连政务服务网、保税区企业服务大厅等7个重要场景全面落地。截至目前,全市约100万户经营主体生成电子营业执照,电子签名应用超66.41万次,市场准入和经营便利度显著提升。

不止于此,市法院打造的“一窗通办2.0”品牌矩阵,更是将服务送到企业“家门口”。通过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在社区、村镇设联系点,协同企业开展“服务进厂区”活动,以实地调研、法律问诊等形式,让企业足不出厂就能享受全流程法律服务。目前,12家法院已入驻综治中心,为群众提供“一站式”解纷服务,让“数据多跑路,企业少跑腿”从口号变为现实。

精准滴灌 让普法“对”上企业胃口

为破解企业合规难题,市检察院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组织60余名干警进商业街,聚焦商标权保护,发放材料5000余份;大连海关实施“十百千万”分级服务企业计划,通过实地走访、线上答疑、集中座谈等方式,解决企业发展诉求;市司法局、市律协组织法律服务团走进辽海水产食品贸易公司,结合行业特点解读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,现场模拟合同签订风险场景;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开设“合规指引”专栏,发布涵盖各领域的专项指南……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,大连普法宣传始终紧盯企业急难愁盼。

针对行政执法人员,全市强化“职权法定”理念培训,市委党校将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解读等课程纳入9个班次教学,440余名干部通过案例研讨、现场教学,提升用法治思维服务企业的能力。市司法局组织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,上半年依法采取提醒、告知、劝阻等柔性执法方式1347次,让企业感受到法治温度。

协同联动 让合力“聚”成发展动能

东北五地税务局跨区域直播,20万人次在线学习税收政策;沙河口区税收法治公园内,企业代表与大学生辩论执法与服务,现场发布合规经营倡议……跨部门、跨区域的协同行动,正让法治宣传的覆盖面不断扩大。

金融领域,市委金融办开展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,走访经营主体37.7万户,获得贷款1.6万户;发布的金融产品手册涵盖39家银行367款产品,释放流动性资金精准投向实体经济。司法领域,法院规范破产管理薪酬制度,检察院深入造船企业开展“法律体检”,形成“预防—化解—保障”的全链条法治服务闭环。

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“流动的普法阵地”——大连交通集团利用8296台公交和地铁车载电视、1654块地铁站内PIS屏幕,滚动刊播营商普法视频,让市民在出行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。“无处不在”的普法氛围,正让“重商兴商、护商安商”成为这座城市的共识。

从电子证照的“指尖办理”到破产案件的“高效处置”,从跨区域的“云端普法”到厂区里的“法律问诊”,大连正以多部门协同之力,将法治精神融入营商环境的每一个细节。数据见证成效,企业合规意识显著提升,涉企纠纷调解成功率超七成,普惠金融覆盖面持续扩大……在法治护航下,大连正朝着“稳定公平透明、可预期”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稳步迈进,为东北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力。(李东洋 宋洪如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王艺)

编辑:谢继玥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